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扭蛋分類學

每次上分類與二分叉檢索表時都覺得用課本的圖很不真實(無論是瓢蟲或樹葉,總覺得少了什麼),無法運用到現實生活,於是想了很久終於將這個課程實際執行一次,以下是流程
1.先利用兩位同學進行分類特徵比較,隨機挑兩位同學進行特徵分類,問說:當你是外星人來到地球,你們要怎麼區分這兩位同學的差別呢?

這時候就會聽到以下幾種回答
a.臉上有痣、性別不同、單眼皮雙眼皮、美人尖、捲髮直髮
b.髮型不同、衣服顏色不同、眼鏡不一樣、個性不同
這時候讓學生區分出a類型是比較好的分類依據,因為b類型有可能會改變,所以要選擇"穩定"的性狀做為分類依據,那還有什麼差異嗎?
(這時可以看到學生開始會用到之前課本提到的顯隱性特徵來做區分)
c.雙手握拳右手再上、血型
d.拇指彎曲、耳垂分離緊貼、無名指比食指長
e.身高不同、體重不同

這時候要澄清c類型也不是那麼恰當,因為你是外星人總不能叫你的實驗對像擺出你要的pose或是傷害到你的樣本去抽血;d類型也不是哪麼恰當,因為這類型的常常有模糊地帶。e類型的也有模糊地帶,多高?多瘦?比誰高?讓他們有"分類是要量化的",並且最好引入"請問他們會不會長大?變胖?",讓他們稍為有幼體跟成體概念(這些都是分類學家經常做為依據的分類方式)

做完第一步驟後,學生大概就知道要觀察的特徵有哪些,這時候抓4個學生上台示範二分叉檢所表的做法,請同學先將這4個人分兩類(他們可能依性別、身高去區分,),接下來再分兩類,就可以將4個人分成四大類,接下來隨機挑選另一個學生來跑檢所表,就可以測試檢所表是否合宜。這樣上完大概15分鐘,接著進入流程2

2.發下各種圖鑑(事先用標籤紙黏貼檢所表頁面)與生物扭蛋,讓學生知道真實的圖鑑檢所表有哪些類型,大概有"按圖索驥"與"分叉檢所表"兩大類,學生一看就會明瞭。
按圖索驥如下圖

資料來源:http://e.blog.xuite.net/e/8/d/9/25647702/blog_2460931/txt/44970851/0.jpg
(疑,放錯了,下一張才對)

資料來源:http://jpk.dlou.edu.cn/jpkc/shengji/shengwu/erliao/p2/zhang3/zjl41.htm

分叉檢索表如:http://web.ntm.gov.tw/seaweeds/f/f4_list.asp

學生看完大概可以發現其實不只有課本這種二分叉檢索表型式,甚至於有圖像式的、多分叉的,但是實際上的檢索表對於特徵的描述是非常詳細的,如"藻體由1至多個球形或棍棒狀囊細胞組成,主軸不明顯",而這類型的檢索表通常會先對特徵進行"定義",首先他會讓你知道什麼是囊細胞,什麼是主軸,你才有可能了解他說的構造是什麼,接下來就放膽讓學生進行觀察分類啦,要分的東西如下

因為只有3大項,所以我將平常的分組改了一下,兩組合併變成10人一組,分別拿到"青蛙""頭足類""食蟲植物",剩下的時間就讓他們觀察、寫檢索表直到下課前5分鐘。

(觀察中)


3.最後5分鐘交換彼此的檢索表,青蛙給頭足、頭足給食蟲、食蟲給青蛙,先在對方檢索表上寫上評分者座號,然後隨便選一隻生物去跑對方的檢索表,如果每一隻都可以跑出差異,就給對方5分,一隻重複就扣1分,看不懂描述卡住也扣1分,但是這個分數不是用來評分的最後依據,只是用來告知對方檢索表是否得當,改完之後還給本人(本來是用100分 錯一個扣20不過學生容易與真正分數掛勾,難以達成自我修正目標)

4.回家作業是修正自己的檢索表,將原來有問題的地方改進,也可以問對方為什麼看不懂自己的分類依據,下一次上課繳交修正前後的2張檢索表,將這兩張釘起來,並附上這堂課學到的三件事情,兩天後繳交。
(改正前)
IMAG0315
(改正後)


(上:改正前,下:改正後)



(改正後)
IMAG0299

(心得)


5.改完作業後的下一次上課測驗,運用"課本上的原生生物任選5種,最好以分類依據進行區分",進行二分叉檢索表製作的測驗,先完成的前10位100分,10-20位90分,20-30位80分,無繳交0分(最好限時20分內完成)
(測驗)

以下為這次作業的成果相簿

總結一下這樣的課程設計目標:
1.讓學生細部客觀的觀察、分類
2.學習實際科學家如何進行分類,並且接觸圖鑑書這樣工具
3.能自我檢討與反省,並且能接受別人的指正
4.能運用並讀懂別人設定的工具
5.實作評量

其實很滿意這樣的課程方式,希望未來可以更加細緻化呈現,這次時間節奏掌握的不是很好,大概花了兩堂課才完成檢索表的認識與製作,比一般課程更加耗時,希望以後可以控制在1.5堂課以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