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國中分類學教學方法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承襲九年一貫課綱,在國中分類學的條目其實都非常少,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課本卻是頁數占比非常大的部分,而且多為死背記憶層次,然後國中教育會考其實幾乎都沒考過這些死背內容。一直以來覺得這個部分的課本是我最不喜歡的模式,明明分類學應該是一個很好學習生物觀察、依照生物特徵分類的課程,甚至可以延伸到演化的重點內容,建立國民基本對於生物觀察之眼與引發對自然之美的體認,但是只看課本跟著眼學校考試的話胃口絕對會完全被打壞。

我們先看一下十二年國教課綱內關於分類學的學習內容與學習內容說明
學習內容
Gc-Ⅳ-1依據生物形態與構造的特徵,可以將生物分類。
Gc-Ⅳ-3人人的體表和體內有許多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對人體有利,有些則有害。
Gc-Ⅳ-4人類文明發展中有許多利用微生物的例子,例如:早期的釀酒、近期的基因轉殖等。

學習內容說明
1-1知道生物學名的命名原則及學名的必要性。
1-2知道分類學常用的七個分類階層;認識生活中常見或常被提起的細菌、真菌及原生生物。
1-3知道常見的動物、植物所屬的類別及其被歸類為此類別的主要特徵。
3-1知道生活中有許多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微生物,並能以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4-1了解人類會利用微生物來改善生活,例如:用來製作麵包、醬油、酒,及應用微生物來做基因轉殖。此處著重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與人類的關係,不涉及微生物分類、名稱及基因轉殖過程。
4-2了解抗生素的發現過程,並知道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其實跟九年一貫課綱一樣,完全沒有提到到底要教那些綱的生物,只是要學生了解日常生活常見生物的分類與特徵,但根據我們課本的寫法跟正常老師講授的方式,後來只會演變背多分的遊戲。
今年痛定思痛不再從課本順序依序講述,從學校生物開始引入分類學,感覺比較有從生活出發,也比較有觀察跟分類的樣子出現了

上課的順序是這樣
1.分類階層(1.5節,0.5節練習題目)
運用課本提供的分類階層生物引入分類學概念,請學生將課本生物相似特徵圈出,並討論同工器官(飛行構造)對於親緣關係來說比較重要還是生物內部構造(受精生殖方式、體溫恆定等...)比較重要,為什麼這些構造影響親緣關係較多?讓學生知道在演化的過程中,外觀體型的變化其實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反而是生殖方式、體溫恆定、骨骼結構等才是更難改變的部分

2.校園脊椎動物分類(1.5節,結合校本彈性課程)
本校校地廣大,剛好可以找到除了軟骨魚以外的脊椎動物,一開始先讓學生抄寫校園生物中文名,再用圖片讓他們猜測圖片上的生物叫做哪一個名稱,藉以固定學生對於這些名字的概念,例如攀蜥、蝎虎(壁虎)、巴西龜、吳郭魚,建立學生將生物名稱與生物外觀做一個連結,之後發學習單讓學生整理課本內容與記憶背誦
學習單: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qhB0X7Yb_LJsPJbCGuiCrEhpc_MnPeBD
學生學習時強調從可見的外觀與形象進行辨識分類,硬骨魚跟軟骨魚最容易區分的其實是條鰭與肉鰭,鱗片明顯可見與否;兩生綱是濕黏光滑無鱗片的皮膚與四肢,爬蟲綱是鱗片與四肢,哺乳類是毛髮跟水生哺乳類尾鰭移動方式等,從外觀的辨識去分類才不會只落入死背硬記的知識層面,而是學習觀察與歸類的科學技能。
上課PPT: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rv69B40T5gNbatliEB6bXzM1dQ6AszpO

3.校園植物地圖(2節,結合校本彈性課程)
學習單: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4sJRt_Ov3ZBl1b_tPHW0_lU2BwsKJzFQ
0.5節簡易帶學生找到課本各種植物特徵,蘚苔矮小、蕨類複葉、裸子針葉、單子葉雙子葉各種特徵,然後0.5節讓學生去校園內找尋這五大類植物,運用下方地圖標示出這些植物與指定特徵位置。並且採集一棵單子葉植物雜草,一棵雙子葉植物雜草,2株植物大小均不能超過課本,找到這兩棵植物基本上就可以下課了
再用1節進行特徵蒐集與拍照,並且要有比例尺概念,需要他們拍的特徵跟比例尺都列於學習單,拍照的時候就可以順便知道拍的人是誰了。
4.五界分類方式(2節)
從分類學歷史開始說明,採用詰問法
最早人類將地球所有東西分成兩類:生物、非生物
再將生物分成兩類:動物、植物
發現有些東西放不進去這兩類,例如香菇跟黴菌,於是增加了菌物界
發現有些東西很小,於是多了微生物
微生物裡面有些像植物、有些像動物、有些像菌物,因此出現了原生生物界將這些像又不是的生物混在這裡,(但是根據分類依據,你們要發現像動物的生物比較像動物,但是像動物的生物比較不向像植物的生物,可是他們卻被分成同一界,這件事情是明顯有問題的,這是1969年提出的分類方式,現在已經不是這麼分了,像植物的生物會跟植物分成同一界,只是我們國中為了讓學生不要背更細節的特徵只好採用這50年前的古老分類系統)
1節帶學生畫重點,以能量獲得方式為主要分類依據介紹,1節完成學習單
背誦內容
(1)攝食獲得養分能量:動物界、原生生物界的原生動物,名字都有動物,兩個都沒有細胞壁
(2)光合作用獲得能量: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的藻類、原核生物界的藍菌,他們都有葉綠素,藍菌沒有葉綠體
(3)先分解再吸收:菌物界、原生生物界的原生菌、原核生物界的細菌,名字都有菌
(4)沒有細胞核的是原核生物界,其餘是真核生物
學習單: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4nFPqOrSy4EeHFkk66F0Cr95ry7zVUGD

5.動物界
運用影片讓他們對照生物特徵,完成學習單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4ozUdgH8mB8Da4_dg9STTMO8XRHK3Wck

學習單的設計原則都是一樣的,重點放在型態外觀的繪製,從外觀建立這個生物外型的基模(原型),而不是靠背誦或是課文來應證這個生物應該有什麼

看到很多老師會用一些方法讓學生背特徵,基本上我是不太希望花時間在背誦這件事情上,無論那個活動是否好玩,我更在乎的是這個課程是否符合科學能力養成的需求。
無論是看到實際生物對照回課本圖片或課文的比照能力、繪製基本外觀建立生物型態原型,強調外觀可見而非只是背起來的特徵,運用校園內會出現的生物介紹如何分類等,這些都是更素養導向的課程,也是我希望能夠藉由課本內容培育學生的能力。
雖然我的學生考試還是墊底,但是我更不樂見我的學生看到鱷魚說是兩生類,看到鯨魚說是魚類,不知道蘚苔跟青苔的差異,更能開眼觀察牠們生活周遭這些美麗的生物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